- 代书剑;郝洛西;汪统岳;邵戎镝;
新生儿视觉系统发育进程以及生物节律养成高度依赖于外部光照环境刺激。激素波动带来的生理适应性复杂变化,则使得孕产妇在视觉感知、情绪调控、睡眠节律等多方面面临健康挑战与困境。因此,妇婴这一特殊群体亟需更精细化的健康光照支持。基于对妇婴健康光照相关前沿文献和实验的量化分析,本研究全面梳理了孕产妇及新生儿在视觉、节律、情绪方面的特征,以及光照对妇婴群体心理及生理的影响机制。并从改善孕产妇节律、缓解围产期抑郁,以及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方面三个方面,阐述了光照对妇婴身心状况的积极作用,旨在为妇婴空间健康光环境的深入研究与循证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01期 v.36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1K]
- 李海洋;田真;张思珺;邹敏;赵永青;郭旭冉;田华;
长期身处无窗或天然采光不足环境中对人员心理状态及工作效率可能存在潜在负面影响。人工天窗是一种新的照明技术,通过模拟太阳光谱和天空,从而创造一种室内外光线相通的感觉。为了量化人工天窗的短期效应,本实验选取33名被试分别在装有人工天窗、LED灯的无窗空间中进行对比问卷实验。被试对房间氛围和情绪状态等多个维度的量表进行了评分,并参与了两种不同的工作效率测试。结果显示,相较于LED照明,人工天窗照明提升了被试者对房间氛围的正面评价,增强了人员与室外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情绪状态,减少了压力水平。然而,在短期时间工作效率的整体客观评估上,本次实验两种照明环境间未发现显著差异。本研究为人工天窗的潜在积极效应提供了初步证据,下一阶段实验将结合生理指标测试仪器进行进一步测试。
2025年01期 v.36 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2K]
- 朱怡嫔;王立雄;
本研究旨在探讨学龄前儿童在不同照明条件下的视觉感知规律,以及这些条件对其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对多个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并结合学龄前儿童的语义分析和视觉偏好要素,建立典型空间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照度和相关色温变化进行视觉感知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虽然在性别和年龄上均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学龄前儿童的视觉感知与成人相比更加敏锐,满意程度随着照度和相关色温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对12种照明设置(4种相关色温和3种照度水平)进行感知自我评价,明确了5 000 K-500 lx的照明条件评分最高,3 000 K-400 lx评分最低,被试儿童在3000 K-300 lx下比在高色温和低照度下更为放松,为后续研究学龄前儿童情绪感知奠定科学基础。
2025年01期 v.36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1K]
- 李敬强;符史鸿;张焕晰;张雪萌;
目前,改善警觉度的最佳光干预方案仍没有明确的共识。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评估光照干预对警觉度的提升效果,旨为在工作中需保持警觉的群体提供参考。截至2023年8月,在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纳入针对18岁以上健康人群的光照干预性研究。运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共21项随机对照试验(613例受试者)纳入Meta分析。干预组主观嗜睡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MD=-0.70, 95%CI=(-1.01,-0.39),P<0.001];干预组反应时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MD=-0.39, 95%CI=(-0.71,-0.07),P<0.001]。结论:(1)光干预能明显改善警觉感受和客观警觉表现;(2)色温较高的光照比色温较低的光照射更有效;(3)日间和夜间的光照均能改善警觉感受。
2025年01期 v.36 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6K]
- 邱靖涵;史立刚;
运动视觉舒适性是影响运动者运动表现、健康和安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样本量和方法局限,既往研究针对运动视觉舒适预测方面研究较为匮乏,导致体育场馆天然光环境设计较为随机无章可循。引入深度学习算法和数据驱动方法有助于处理运动人体感知和环境交互等复杂问题。为建立高准确率和具有一定解释力的视觉舒适预测模型,本文基于室内运动空间光环境实测和运动者视觉舒适问卷调查和生理测量技术,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建立运动视觉舒适评估模型,并计算出运动者视觉舒适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各深度学习模型可以预测运动者综合视觉舒适性能,其中XGBoost模型对视觉舒适的预测表现最优,该模型可以深入揭示各影响因素与视觉舒适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未来体育场馆健康化设计提供设计依据。
2025年01期 v.36 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8K]
- 胡峻彬;翁季;曹馨;
教室是青少年在学校内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照明质量对于青少年的视觉健康、生理和心理健康有着重大影响。随着多媒体教室在中国基本普及,针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教室照明相关研究受到高度重视,研究热度逐步提高。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教室照明”相关主题的核心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并通过梳理代表性文献,综述该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其研究现状并提出未来展望。结果表明:多媒体教室照明领域研究热度呈上升趋势,“多媒体教室照明光环境研究”及“多媒体教室照明对健康的影响研究”是现状的两大研究方向。国内教室照明研究领域逐渐从“视觉效应”发展到“光生物效应”,目前正处于健康照明的起步阶段,进一步向智慧照明发展。国外则侧重将光环境与其他物理环境结合研究。通过综述多媒体教室照明研究进展,为未来教室照明设计及光环境优化提供参考。
2025年01期 v.36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5K]
- 高飞;
<正>2025年,进入了乙巳蛇年,从今年开始,按照中国传统命理学进入了九紫离火,即木火通明的时代,象征着光明、活力与创新的年代!2025年,DeepSeek等不曾熟知的符号,一下子涌进了人们的视线中,令我们开始深层思索,加快在新的世界里探索与创新!照明行业是为世界带来光明的行业,处在九紫离火风头上,是灯火,是光明的源泉,具有更深的责任与期待!
2025年01期 v.36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 严永红;
<正>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侵扰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高度重视灾害应急问题。城市应急照明系统是保障韧性安全城市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当重特大灾害发生时,城市室外应急避难场所常承担起短、中、长期防灾避险功能。因此,其应急照明系统的可靠性和韧性对于实现对灾民的快速疏散和安置,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后快速恢复具有重大意义。
2025年01期 v.36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
<正>2024年8—11月,中国照明学会舞台电影电视照明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邀请54位专家,组成七个调研组,先后赴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湖北、湖南等地的33家企业和院校(名录见附1)进行调研,这是专委会自2016年开展调研工作以来的连续第九年调研。调研内容涵盖专业灯具、演播室吊挂、灯光控制、工程应用、特效设备、院校教育等多个方面。
2025年01期 v.36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 陈荃;臧锋;朱子涵;洪芦诚;
随着多层次智慧照明体系的构建,智慧照明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照明功能,城域级的智慧终端大量部署在5G智慧灯杆上,照明、监控、5G基站、充电桩等多元化负荷不断地接入照明能源体系。而这些特性各异的负荷在多样化的应用场景下表现出复杂的调节特性,对资源的有序调控和高效利用提出挑战。针对多样化场景下多元负荷调控无序,可调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考虑多典型场景下以5G智慧灯杆为核心的源荷储系统优化调度方法。首先,分析智慧照明体系下5G智慧灯杆系统架构,对可调柔性资源单体设备进行建模并剖析资源的可调特性。然后以电网友好性和运行经济性为目标函数,以储能约束、电能量平衡约束以及柔性负荷约束等作为约束条件,构建一个多场景适用的多时间尺度的源荷储系统协同优化调度模型。最后在多场景下建立相对应的多时间尺度调度策略,利用随机权重粒子群算法求解优化问题,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25年01期 v.36 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7K]
- 何启鹏;孙明扬;杨苗苗;徐连生;李健;贺晓阳;
随着全球向新能源的转型,清洁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光伏发电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率预测的准确性对于电网的稳定运行和裕度分配至关重要。基于物理模型、相似日方法和统计方法等传统预测模型因缺乏历史记忆能力而导致自身鲁棒性较差、适应能力较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STM网络的光伏发电功率短期预测方法。在预处理过程中,本文先将得到的数据中的坏点和离散点进行清洗;利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光伏发电功率与环境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得到输入变量;建立LSTM网络的光伏发电功率短期预测模型,并通过与BP和决策树模型的比较,验证了其在时序数据动态捕捉和预测精度上的显著优势。LSTM模型所提供的预测结果精准可靠,能有效辅助电力调度决策。
2025年01期 v.36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 傅志明;江婷;谢宗业;马非;饶炎;
隧道洞外亮度L_(20)(S)是隧道照明设计的重要参数,通过现场测试和数据分析,明确了不同时间、天气条件下隧道洞外亮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正午时段的隧道洞外亮度最高,云层覆盖显著降低整体亮度;植被覆盖面积越大,区域亮度越低;天空占有率与区域平均亮度呈正相关。此外,不同洞门形式对隧道洞外亮度的贡献差异显著,端墙式洞门的亮度贡献较高。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提出了优化隧道照明设计的建议,包括合理规划植被、减少天空占有率以及使用亮度较低的洞门材料等。同时,建议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动态调节洞内照明亮度,以提高驾驶安全性并节约能源。本研究为隧道照明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提升隧道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1期 v.36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9K]
- 石钊;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隧道内各表面材料反射特性对照明效果的影响。为此采用DIALux软件建立照明仿真模型,通过该模型对照明效果进行评估。评价指标包括路面的平均亮度、总均匀度以及沿路面中线的纵向均匀度。此外运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PNN)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以量化隧道拱顶、侧墙和路面材料的表面反射特性对照明效果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拱顶材料的反射系数对隧道照明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而侧墙和路面材料的影响相对较小。此发现为隧道照明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尤其是在材料选择和照明参数优化方面,有助于提升照明系统的性能和能源效率。
2025年01期 v.36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 张立诚;严永红;黄一雄;牛萍娟;
中国自然灾害频发,公园防灾避难篷宿区在防灾减灾、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需要的光环境标准更高,在人口老龄化的当下,探索有效提升篷宿区适老化应急照明韧性的研究符合中国的国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篷宿区避难为背景,通过主观评价实验、面部辨识度实验与障碍物辨识实验研究了具有适老化特征的应急照明光环境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照度对各指标的影响高于色温,水平照度为7.4~11.3 lx之间、色温为4 500~5 600 K左右的篷宿区应急照明更有利于老年群体的视觉感知与心理感受,其适灾韧性更好。
2025年01期 v.36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 孙萍;
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浪潮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交往方式都在发生改变,聊天、购物等场景逐渐被互联网取代,人们的线下交流也由此减少。在此背景下,更需要通过数字技术对场所进行提升和引导促进人与场所之间深层次的关系,从而提升场所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价值。文章以数字化场所作为研究契机,分析发现物理与数字化空间结合形成的混合空间,以新的形式塑造公众的共同记忆,而这其中,照明承担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光的要素进行三种角度分析,从而探索光在数字化场所中营造的方式,为未来的空间营造探明方向。
2025年01期 v.36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3K]
- 冯凯;沈梅荣;苏文婷;冯筝;
我国城市建设正处于从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的转变时期,面向公众日常生活且广泛存在的中小尺度开放空间是提升民众幸福感的关键载体,但广泛分布、差异显著的现实条件决定了此类对象较难沿用整体性建设思路进行夜晚环境品质提升。研究参考日间城市微更新工作方法,通过网络问卷、现场评估、指标实测等方式对苏州市姑苏区122处开放空间的夜晚环境进行数据收集与评估,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此类对象的共性问题、典型特征和更新诉求等,同期结合结论从社会背景诉求、工作体系完善、标准规范更新、新型管理体系搭建等,对此类对象夜晚环境更新中引入微更新方法的必要性和适用性进行重点讨论,以期为未来城市夜晚环境品质提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参考。
2025年01期 v.36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 王洁;
城市照明建设由大规模增量转向存量优化,对城市照明管理高质量和精细化提出更高要求。在国家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数字化方式如何应对城市照明管理需求并为管理提质增效,成为现阶段研究的方向。本文梳理相关政策导向及照明数字化应用现状,结合当前城市照明精细管理的需求,对数字化管理在城市照明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城市照明数字化应用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01期 v.36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