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丹丹;张宇阳;董姚;肖铁琦;秦健;胡岳;
为探究适宜辣椒育苗的高效光环境,本试验在全人工光育苗工厂内,设置了四种不同光质(S1、S2、S3、S4)和三种光强(HL、ML、LL)的组合进行樟树港辣椒育苗,并对比不同光环境下辣椒幼苗长势情况。试验设置的四种光质:S1(R∶G∶B=38%∶46%∶16%);S2(R∶G∶B∶Fr(远红光)=60%∶18%∶8%∶14%);S3(R∶G∶B=64%∶26%∶10%);S4(R∶B∶Fr=64%∶27%∶9%)。三种光强:HL(235μmol/m~2·s~(-1)),ML(160μmol/m~2·s~(-1)),LL(95μmol/m~2·s~(-1)),日光积累量DLI分别为13.5μmol/m~2·d~(-1)、9.3μmol/m~2·d~(-1)、5.5μmol/m~2·d~(-1)。十二种处理下进行辣椒育苗试验,比较不同处理对辣椒幼苗SPAD、株高、茎粗、壮苗指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辣椒幼苗茎秆随光强降低变细,株高随光强降低增高。除S1光质外,辣椒幼苗壮苗指数与光强成正比,除S4光质外,中等强度光照(160μmol/m~2·s~(-1))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2)红蓝光占比相近情况下,S2光质中添加远红光,辣椒幼苗株高显著高于其他光质,但茎秆细弱;S4光质蓝光比例高,植株最矮,叶色深,叶绿素相对含量高。HL处理下,S2光质辣椒幼苗干物质量显著高于其他,但在ML、LL光强下未表现此现象。
2025年03期 v.3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 林坤明;刘文科;
本研究以大麦苗(福大麦一号)为研究对象,在LED红蓝光植物工厂中(光强200μmol/m~2·s~(-1)光质R∶B=4∶1,光周期16/8 h),进行幼苗培养。种子发芽3 d后,进行光照(光周期16/8 h)培养。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对照组浇灌蒸馏水,播种量为340 g/盘(W1.0),密度为2.48 kg/m~2;实验组浇灌营养液,播量分别为340 g/盘(N1.0)、510 g/盘(N1.5)、680 g/盘(N2.0)和850 g/盘(N2.5)。在培养第7 d、10 d、13 d进行采收,分别测定干鲜重、株高等生物量指标和蔗糖、可溶性糖、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第7 d时,大麦幼苗株高、干鲜重均和播种量呈正相关,与W1.0相比,680 g/盘和850 g/盘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更高,氨基酸含量则在340 g/盘和510 g/盘播量下更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则随着播种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浇灌蒸馏水处理大麦幼苗株高、茎叶干鲜重远低于浇灌营养液处理,而在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和氨基酸含量上远高于浇灌营养液处理。在10 d和13 d时,各处理大麦苗株高和产量相比第7 d时增长率较低。各处理四个品质指标含量随着培养天数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大部分处理下大麦苗品质指标含量于第10 d达到最高。基于产量、经济效益和品质等方面综合考虑,水培大麦苗在培养到第7 d时,采用营养液灌溉,播种密度在4.96 kg/m~2时最合适。
2025年03期 v.36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 李洁仪;刘超;刘四清;刘玉林;柒星凯;宋双飞;陈曙;
LED灯相较于传统灯具来讲更加绿色环保安全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多肉植物也是现如今越来越流行种植的“植物新星”,多肉植物的市场也越来越大。市场需求推动着多肉植物的栽培朝着如何提高其观赏价值方向前进,不同光质LED光源类型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促进多肉植物的生长,还对其叶片的上色效果有影响。本文通过采用5种不同光质LED光源的植物补光灯,分别对5种景天科多肉植物进行光照试验并对其表型进行测定,包括株高、株幅、叶片数量和叶色变化,对比这5种不同光质配比的LED光源的植物补光灯中对罗密欧、桃蛋、冰玉、吉娃娃和橙梦露的生长形态和上色效果影响,以应用于实际植物工厂中多肉植物的栽培生产。针对不同的生长要求本研究发现,LED光源类型为R7G14.7B1的LED植物补光灯对罗密欧、桃蛋、冰玉、吉娃娃和橙梦露这5种多肉植物的株高和株幅变化有促进作用。LED光源类型为R5.9G10B1的LED植物补光灯促进这5种多肉植物的叶片数量增加效果明显。LED光源类型为R6.5G13.8B1的LED植物补光灯对这5种多肉植物的叶片上色效果明显。
2025年03期 v.36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9K] - 熊宇恒;邹军;
蚊子是一种小型昆虫,属于双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蚊子是许多疾病的媒介,著名的西双版纳登革热就依赖蚊子的叮咬作为传播途径。本文综述了LED灭蚊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控制蚊媒传染病中的应用潜力,随着LED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探索了使用特定波长的LED光源来吸引并捕杀这些携带病毒的蚊子,以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研究表明,不同波长的LED光对蚊子具有不同的吸引力,通过优化LED光源的设计可以有效提高灭蚊效率。此外,结合物理或化学方法,如设置陷阱、使用生物杀虫剂等,能够进一步增强LED灭蚊装置的效果。尽管如此,目前LED灭蚊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的现场试验来验证其长期效果及环境适应性。未来的研究应集中在提高LED光源的选择性和降低能耗方面,以促进这一技术在蚊媒传染病防控中的实际应用。
2025年03期 v.36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 姜自强;唐峰华;司泰来;巴尧骥;戴阳;
集鱼灯是现代渔业进行集鱼的主要工具,是捕鱼行业中光诱渔业的重要手段,随着发光二极管(LED)的逐渐发展,LED渔灯在渔业捕捞中逐渐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通过对LED渔灯和金属卤化物灯(MH渔灯)的光学特性、作业原理、技术差异以及在应用中的优缺点进行差异性分析对比,分析了LED渔灯在渔业中的发展和地位。尽管LED渔灯相比于MH渔灯展现出巨大的优势与应用前景,但仍然面临着散热问题,本身光通量较小以及短期内看不到经济回报等弊端。最后探讨了海洋捕捞光诱渔业渔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LED集鱼灯将成为绿色渔业的重要一环。
2025年03期 v.36 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 李宜霏;刘晓希;
近些年来,城市探访路概念的提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夜间城市活动与夜经济的蓬勃发展更是激发了夜间探访路规划设计的策略探寻。本文梳理了探访路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夜间探访路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城市夜间探访路设计中的两种重要设计元素——声光元素,建立城市夜间探访路的声光环境营造策略框架,并对2023、2024年北京朝阳国际灯光节做出了相应的评价与分析,以期对城市夜间发展与城市夜形象的塑造提供帮助。
2025年03期 v.36 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1K] - 刘鸣;王文静;李瑞聪;梅林;吴承龙;郑建川;
照明环境是夜间居住环境感知的关键因素,其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居民的居住体验,也在节能减排中起到重要作用。合理的照明设计能够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同时有效减少能源浪费,推动可持续发展。国际暗夜社区作为光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实践,其照明设计在保障居民安全舒适的同时,还能保护自然夜空,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本文通过实地测量与主观评价结合的方法,对西涌暗夜社区进行了夜间光环境调研。针对实测区域的环境参数结合区域问卷调研的安全感知探索其相关性,并最终建立了社区的安全性回归模型,绘制了夜间光环境安全感知地图。调研基于现有的暗夜社区和回归模型计算得出,满足安全感知的居住区地面照度推荐区间为4.0~17.4 lx。
2025年03期 v.36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4K] - 李烨;张明宇;王强;
以天津市水西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踏勘、问卷调查、文献综述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园林光景空间中个体、社会、空间等要素,构建出了涵盖“人的行为活动”、“景观空间特征”、“光景环境表现”三个层面的城市公园光景感知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取得原始数据,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光景量化评价,得到水西公园中游客的光景满意度。结果表明:游客在水西公园所获得的整体光景感知满意度得分较高,其中“体验维度”层次下的各类要素为居民带来的光景感知满意度相对最好。研究在揭示城市公园光景感知要素与满意度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综合环境品质的提升策略,以期为城市公园的视觉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6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 李庆红;王子竞;杨陌;岳志刚;张铁健;
在夜间经济迅速崛起且城市空间体验备受重视的背景下,古城主街区的夜间光环境已经成为影响其品质与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光环境与使用者的感知密切相关。本研究选取广府古城主街区为对象,探讨光环境各影响因素与使用者安全感、舒适感和满意度的关系,并建立了古城主街区光环境感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1项光环境因素与使用者评价显著相关。街道灯光均匀度对安全感、舒适感和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建筑表面亮暗对比效果是影响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提高地面清晰度有助于提升使用者安全感。提升街道整体亮度、优化灯光色温设计,有助于增强使用者的舒适感。注重照明地域特色的表现,有利于提升使用者的满意度。研究为古城光环境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成果有助于提升古城夜间经济和空间体验。
2025年03期 v.36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4K] - 牛姝慧;严永红;
为提高山地社区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首先结合国内外相关规范对山地社区梯道夜间照明指标及标准值进行梳理,选择重庆市渝中区山地社区中的梯道进行现场调研了解夜间照明基本情况,实测数据表明社区中不同类型灯具对各梯道照明的效果差异较大,问卷分析显示应重点保证梯道障碍物及踏步识别和照明均匀度,且在现有照明的基础上应增强照明系统的引导性。因此本文基于平灾结合基本原则,在满足安全需求、保证低能耗前提下,以照明系统冗余性、设施配置显著性与视觉信息整体性为具体要求提出山地社区梯道照明优化建议。
2025年03期 v.36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2K] - 刘佳;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 BIPV)作为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BIPV与照明结合的案例日益增长。本文以文化长廊光伏照明项目为案例,探讨BIPV与照明结合项目的电气方案。本方案结合当地气象数据与现场勘察,确定了薄膜光伏组件及锂电池储能的选型方案,采用光伏+市电双供电系统,确保电气安全与稳定性,系统满足照明需求并余电上网。本方案设计兼顾结构安全与美观,智能监控与质量控制措施保障长期稳定运行。
2025年03期 v.36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 何荥;杨玲玲;杨梦琪;王浩;
监控补光灯能够显著提升夜间交通监控的成像质量,因此被广泛应用。然而,尽管其照明增强了监控系统的图像清晰度,高亮度光源却容易对驾驶员产生强烈眩光,影响驾驶安全。因此在保证监控质量的情况下,如何降低眩光产生的安全风险成为目前面临的紧迫问题。为此,本研究在确保等垂直面照度的前提下,通过变化补光灯亮度及数量对监控补光灯眩光对驾驶员视功能及视舒适开展研究。研究表明,首先,随着补光灯数量的增加及亮度的降低,反应时间总体呈下降趋势,且补光灯数量超过3个后反应时间出现显著变化。其次,当驾驶员经过补光灯后,反应时间由逐渐减低,并在1 000 ms后趋于稳定。第三,主观实验表面,当补光灯数量小于4时,其主观不适感无显著差异。因此,可以通过增加补光灯数量降低其亮度,从而缩短驾驶反应时间,提升驾驶安全性。本研究为确定补光灯合理亮度范围,提升夜间驾驶安全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为补光灯的设置与管理提供了参考。
2025年03期 v.36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 刘鸣;吴承龙;李瑞聪;王文静;朱金善;
基于可见红外成像辐射仪(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 VIIRS)夜光遥感数据,结合城市扩张指数、标准差椭圆分析、位序规模法则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城市扩张模式、状态及驱动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研究还结合自然保护区相关数据,评估了光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扩张的特征、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光污染的生态影响范围。(1)分析表明辽宁省的城市扩张呈现出东北至西南方向的扩张模式,这一趋势反映出区域内城市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整体来看,辽宁省各城市的扩张规模差异较小,表现出较为均衡的城市规模分布。(2)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城市人口密度、GDP总量、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以及财政收入是推动城市扩张的关键因素。其中,第三产业和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为城市扩张提供了重要动力。(3)辽宁省光污染影响范围广泛:从生态环境的视角分析,光污染面积占总面积的20.9%,自然保护区中有20.6%受到光污染,天然林区中10%受光污染,重要湿地的光污染面积为24.9%,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受光污染比例约为30%,候鸟迁徙地的光污染占比为28.6%。
2025年03期 v.36 10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6K] - 胡国剑;金绮樱;龙佼;周俊慈;祁清;唐皖松;王泽迁;吉雅倩;冯允佳;
本研究以上海徐家汇公园为示范应用点,探索光污染防控与健康照明的协同应用,旨在改善夜间光环境并降低光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针对公园现存的光污染问题,通过智能步道灯系统改造实现技术突破。新系统采用动态色温亮度调节技术,在减少蓝光的同时,通过智能感应功能实现人流与环境自适应的照明调控,有效抑制过度光照并提升照明均匀度与视觉舒适性。研究表明,改造后公园夜间照明质量显著提升。该项目验证了健康照明与光污染控制的协同效应,为城市公园提供了包含智能调控、生态保护、公众参与的全流程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对健康城市建设具有示范意义,其跨领域协作模式为智能照明技术推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提供了实践参考。
2025年03期 v.36 12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6K] - 万鹏君;丁杰;熊国强;唐仁卫;刘永涛;荆喜;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城市景观的构建方式也在不断改革。LED屏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从户外大型广告显示屏到室内电子设备的屏幕。许多城市广场和主要街道的LED屏幕还用于美化城市环境,营造夜景效果,促进夜间经济发展。有的城市通过提高LED屏的亮度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度,却忽略了亮度过高、亮度瞬时变化过大带来的光污染问题。重庆以夜景享誉全国,由LED屏带来的光污染问题也十分突出。研究报道指出LED屏的过度使用不仅会造成能源浪费,还会影响人们的昼夜规律和身体健康,引发焦虑情绪。本文通过在重庆各商圈实地调查分析,证实高亮度的LED屏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调研结果也为职能部门监管商圈的商家规范使用LED屏提供了依据。
2025年03期 v.36 132-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4K] - 何伟;严树丽;刘喻文;杨丽娟;
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居住空间适老化问题突出,在照明光环境不适应的情况下,增加了老年人起夜意外摔倒的风险。本文对60个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家庭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起夜基本情况、行为活动特征、起夜照明光环境评价和视觉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起夜时对卧室、洗手间照明光环境感到不适的比例较高,66%的老年人起夜时感到卧室灯光刺眼,56%的老年人在起夜时看不清地面。本文为改善老年人夜间照明环境质量和降低照明因素引发的风险提出了建议,为进一步开展适老化起夜照明环境的科学研究和照明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6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 朱成祥;陈泽卿;葛爱明;
随着光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光学工业对光学元件表面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其表面的气泡、划痕、碎边等疵病的存在都将造成不同程度的散射,严重影响成像质量。目前国内外对精密光学元件表面的疵病检测大多是根据疵病对光的不同的散射特性来判别,如目视法和低通滤波成像法等。但由于一些光滑表面的疵病在不同的光照射下,疵病显现不同,特别有些疵病具有光强选择和光谱选择性,深入研究不同光强和不同光谱照射被测表面,对于光滑表面的精密检测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本文采用光学显微散射成像系统,通过光纤光源产生四种单色散射光及其组合,以及特定的角度照射光学元件的光滑表面检测,对不透明、半透明、以及全透明的光滑表面照明成像,调整照明角度、光强、单色光与多光谱光组合的照明方式,进入光学成像系统,对多光谱采集的图像融合,并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光学元件表面的疵病信息。该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光滑表面的疵病发现和检测精度,理论与实验验证了该检测方法的可行性。
2025年03期 v.36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